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港城要闻

向绿而行,守护一江清水

来源: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发布时间:2022-09-30 13:16:07访问量:字体

打开地图,坐标长江下游,江海交汇之地见港城,80.4公里长江岸线拥抱着“绿色流量”和“金色产值”。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几年,张家港持续开展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持续筑牢长江生态屏障。昔日,码头尘土漫天、“散乱污”遍地;今朝,已是人退水清,鱼繁鸟育,江豚嬉戏,江岸郁郁葱葱。一组数据足以佐证这样的变化:2018年年底,19条通江支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质指标逐年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12条通江支流水质达Ⅱ类;长江实行“十年禁渔”以来,63位渔民、26艘渔船全部退捕上岸;近年来,长江沿岸完成植绿复绿2800亩,长江张家港段生产岸线占比压减至42%,生态岸线占比提升至50%以上。

退捕上岸,以另一种方式与长江相处

秋雨零星,三干河入江口,乐余镇红闸村60岁的沈国荣跟随着护渔船在江面巡查,一边清理水面垃圾,一边仔细查看是否有非法捕捞者。

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后,沈国荣是第一批“帮扶退渔”安置对象,被兆丰派出所推荐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从“捕鱼人”转变为“护渔人”。在长江岸线配合联合执法工作的3年里,沈国荣上报了100余条线索,协助侦破了20余起案件。用沈国荣的话说就是“把祖祖辈辈在江里练就的一身本领,又还给长江了”。

“近两年非法捕捞的现象明显少了,生态也好了,今年我好几次看到江豚跃出水面。”沈国荣说,江豚的出现释放出强烈的信号——长江生态环境正越来越好。退休后,沈国荣依然离不开长江,于是当起了“临江护卫队”的志愿者,一有空就去江边巡查。

沈国荣所在的“临江护卫队”成立于2020年3月,最初是“沿江党建联盟”吸纳十余名退捕渔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随着长江大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这支队伍得到了多个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并吸引着社会各界环保力量的不断加入。

近年来,我市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退捕渔民“洗脚上岸”,并积极引导“捕鱼人”向“护渔人”的角色转换,发挥退捕渔民“以渔治渔”作用,为实施长江流域全面禁渔,推进长江水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态修复,再现亲江而居的诗意画面

在今年的央视中秋晚会上,伴随着一曲经典的《长江之歌》,张家港湾再次“出圈”。晚会镜头中,夜幕下的张家港湾鱼篓雕塑流光溢彩,在长江之畔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夜空中变幻着光芒。

而在十年前,这里还是工业生产码头,处于低效、无序的开发之中。以拦门沙为例,在仅仅1.53公里的岸线上,密布着8处建材码头和7万平方米堆场,每逢大风天气便飞沙走石,“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成了张家港人的心结。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2019年,我市启动“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江岸画风突变——从老沙码头至段山港的12公里长江岸线上,昔日的农舍、码头、养殖场纷纷让位于生态建设,水清岸绿的生态长廊跃然眼前。

今年,张家港湾生态再提升工程启动,涉及沿江的4个行政村、50多条入江河道。德积街道永兴村的“生态更新”工程是张家港湾生态再提升工程的一部分。永兴村内,挖掘机和工程车进进出出,河道里铺满新鲜底泥,各种藻类以及黄菖蒲、再力花、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在此“安家”,不久之后将形成一片小型水下森林。

“村子里将建成环环相扣的一个个小型微湿地,连接成数公里长的水质净化绿带。”永兴村党总支书记黄学贤介绍,目前已对村域范围内的24条入江河道启动“生态更新”计划,“我们要守护好生态环境,不让污水流进长江。”

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长江之畔,一个个“生态绿珠”迅速崛起:双山岛上的大伯墩湿地公园绿意盎然,大新镇的新海坝生态湿地公园连接起最美江村和最美江堤,历经十年生态修复的香山升级为“绿富美”……这些蜕变是我市坚持生态优先、践行长江大保护的实践成果。

也许,动物比人更能感受长江环境的变迁。

今年3月,张家港时隔7年又一次在境内沿江发现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市沿江湿地发现鸟类达到213种,包括国际上濒危和罕见的剑鸻、小杓鹬、中杓鹬、东方鸻、流苏鹬等。值得一提的是,近5年来,苏州市发现的51个鸟类新记录中,有21个均是出自我市沿江地带。

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的崭新画卷

“绿”已然成为长江岸线的最美底色,长江经济带的“含绿量”正在持续攀升。在张家港高新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变废为宝的“3D打印车间”是其最新的环保项目,把钢铁生产中产生的钢渣做成“油墨”,不到一周时间就能打印出花坛、洗手间、驿站等小型建筑。

“我们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创了一条钢渣综合利用的创新道路,与传统浇铸相比,减少了粉尘和噪音。”江苏绿普资源利用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丽英介绍,落地张家港高新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来,企业一年在钢渣综合利用方面能够创下2000多万元营收。

十年前,这个距离长江仅4公里的园区还叫作东沙化工园,是苏州市政府认定的市级化工集中区,有37家化工企业,区内年开票销售收入可达28亿元。壮士断腕,2016年,我市决定整建制关停东沙化工园区,宁可减少财政收入也不要“黑色GDP”。

通过关停整治,我市每年可减少危废产生量2028吨,节约标煤15万吨。与此同时,园区“腾笼换鸟”腾出了将近3000亩建设用地,积极引入智能装备、新兴材料等产业。在政策扶持和便利的“铁水联运”物流条件支持下,目前,张家港高新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已引进建华建材、吉泰汽车等超10亿元项目,累计进驻项目14个,总投资近40亿元。“预计到2023年,我们园区的总产值要达60亿元以上,亩均效益是关停前的2倍以上。绿色发展使长江边的黄金岸线真正发挥了黄金效益。”张家港高新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管理办副主任徐晋介绍。

一江清水,十年变迁。张家港正走出一条永续发展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点击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