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服务 > 专题服务 > 婚育收养 > 资讯信息

包办代替式的教育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来源:张家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时间:2023-04-01 09:35:40访问量:字体

根据我市四院心理咨询师发现,我市80%的青少年对父母的职业甚至年龄完全未知。

心理咨询师表示不少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接受来自各方的爱护,家长在平日的教育里只一味的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关爱和感谢他人的教育。咨询师观察,只有一小部分的孩子会主动过来告知医生已完成电脑上的心理量表测试,更多的孩子是直接走向父母,再由父母转告医生孩子已经完成。家长总是用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出面帮孩子处理问题,这种态度和做法可能会阻碍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一位前来做心理咨询的高中生,因为忘记带现金且手机没电无法支付公交车费用,遂坐在车站一直等待,他认为妈妈一定会发现他的处境并帮他解决,而事实确实如此。

当父母任劳任怨地为孩子打理一切,孩子就会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被安排的生活。过度包办导致孩子遇到事情时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答案,这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包办式教育下孩子的现状几乎所有来院心理治疗的青少年都有一个统一的问题:不想上学。

导致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是父母的过度包办代替,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好一切,剥夺了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之后的愉悦体验,这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认同感缺失,对学习的动力也就渐渐消失。

改善包办代替的心理误区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进行。

一是关注孩子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孩子从小有独立自主意识,他们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扶着沙发走路,自己拿小勺吃饭。稍大一些的时候,孩子可以独立穿、脱衣服,整理玩具,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千万不能泼冷水“别动,你干不了!”而是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很好,慢慢来,你做的很棒啦!”

二是“包办代替”变为“积极支持”

包办式教育下的家庭,如果孩子提出问题,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家长更应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包办代替,并不意味着家长不管不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退位而不是缺位,家长不能“代替”而是要“支持”孩子的发展。

三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角

给孩子足够的信任,让他学会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独立思考,自己作为辅助从旁协助即可。给孩子足够的权利,让他自己做选择。家长由于害怕孩子做错选择,总是不敢真的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但是如果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孩子也就学不会做选择。家长要学会从“要求者”变为“同行者”,从“控制者”变为“引路者”,站在孩子的角度观察和把握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让孩子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句话阐述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当孩子生下来后,他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谁的存在,尊重这种个体差异性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恰到好处的爱,不是用力付出,而是得体退出,该放手时就放手。爱的最终目标,是要从孩子生命中逐渐抽离出来,让孩子独立去走自己的人生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点击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