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最新专题 > 媒体聚焦(动态新闻)

产业兴旺,托起乡村振兴的“脊梁”

来源:张家港市南丰镇发布时间:2020-09-21 13:27:23访问量:字体

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石阶、倒影、扶栏……这里有高层、小高层、多层公寓楼宇;这里有商业街、公园、农贸市场;这里有学校、医院、图书馆;这里有景观河、水幕电影、音乐喷泉……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生活环境与城市居民相比都毫不逊色。这里就是全国乡村振兴工作“先行者”——永联村。

“乡村振兴看永联。”永联村党委书记、永钢集团董事局副主席吴惠芳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产业,就没有乡村振兴。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才能全面发展。永联村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说明——产业兴旺是托起乡村振兴的“脊梁”。

工业化筑牢强村富民之基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兴旺发达的根基。工业不发达、不强盛、不先进,就富不起来、强不起来。

永联村于1970年在长江边上围垦建村,当初只有254户人家、700多口人、近800亩地。由于地势低洼,十涝九灾,村民们过着“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苦日子。建村后虽然连续换了几任工作组和党支部班子,但都未能摘掉贫困的“帽子”,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收入68元,仍是全县最小、最穷的一个村。

如今,永联村面积达12平方公里,77个村民小组,11000个经济合作社社员。2019年,全村实现营业收入750亿元,利税56亿元,村级可用财力1.61亿元,被誉为“华夏第一钢村”。永联村何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吴惠芳说,永联几十年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助推。

1978年,吴栋材老书记来到永联村后,突破“以粮为纲”的禁锢,带领村民挖塘养鱼,掘到了“第一桶金”。1979年至1983年,永联村聚拢能工巧匠,陆续创办了枕套厂、花砖厂、玉石厂等8个小工厂。上世纪80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开始在苏南农村变为现实,农民盖楼房需要大量钢材。1984年,永联村筹资30万元创办轧钢厂。第二年,轧钢厂产值突破1000万元。随后,永联村抓大放小,关停了其他8个小工厂,集中精力办轧钢厂,从此永联村走上了以工兴村的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永联村连续克服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企业产能从400万吨提升到900万吨,炼钢强村迈出跨越式发展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后,面对经济新常态,永钢集团开始全面转型升级。”吴惠芳说,永钢集团加快产品提档升级,目前企业优特钢比例已超70%。

除钢铁主板块以外,还有金融投资、物流、建筑、旅游等产业,未来两年非钢产业比重将达到50%以上。

三产融合催生乡村新业态

在永联小镇美食街上,小镇的餐饮商家各自拿出当家菜,给游客以“食”惠;在永联花海的农夫集市,可购买时令、新鲜的天天鲜有机农产品;在农耕文化园,还有一系列好玩互动活动……这是永联村美食节的一幕,也是永联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发展的过程中,对农业现代化提出了必然要求。2009年,永联村村民将手中的8000亩耕地的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到村集体。永联村以每年每亩1500元标准,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经过村经济合作社的统一规划,建设了4000亩苗木基地、3000亩粮食基地、400亩蔬菜基地、100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500亩农耕文化园。通过种植养殖基地化、加工制作工厂化、餐饮美食特色化、销售配送标准化、观光体验产品化,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化,形成以蔬菜供应、采摘观光为主的天天鲜蔬菜基地;以永联大米种植、供应为主的粮食基地以及永丰水果种植基地。加工制作工厂化,投资建设腌腊制品厂、谷物加工作坊及酿酒、榨油等现代作坊。餐饮美食特色化,通过改造升级永联美食街,进一步打响了永联农家菜品牌。销售配送标准化,完善永联天天鲜销售、物流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观光体验产品化,整合永联区域景点及张家港市东部区域的农业旅游资源,打造长三角市民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永联村已构建出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体系。10多年来,永联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把运营资本化、生产智能化、产业融合化、营销网络化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形成多个农业新业态。2019年,永联村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农业销售收入和旅游营业收入近3亿元。

来源:张家港日报2020年9月17日A01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点击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