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服务 > 专题服务 > 医疗卫生 > 疾病防控

八月健康提示

来源:张家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时间:2022-08-01 11:27:26访问量:字体

八月份我市处于“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小。市疾控中心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预防肠道传染病和蚊媒传播疾病等。同时,在外出游泳纳凉时,注意谨防高温中暑和意外的发生。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近期,全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态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仍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不松懈。广大市民要继续做好个人健康防护,积极关注并配合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1.近期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或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旗)旅居史人员来(返)港,可通过“今日张家港”APP(来港申报查报登记模块)或“张家港公安微警务”微信公众号(港城防疫模块)提前申报个人疫情防控信息,并积极配合落实核酸检测、健康管理等各项防控措施。

2.凡接到核酸检测异常、密接、次密接等任何有关疫情防控协查电话(信息)的来(返)港人员,应第一时间拨打“12345”或“110”如实报告情况,原地等候工作人员前来开展后续防控工作。同时,做好个人防护,不随意外出,不乘坐公共交通,不接触人员。

3.请广大市民继续增强防范意识,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牢记防疫“三件套”、防护“六还要”。前往各类公共场所应积极配合测温、查码(健康码、行程卡)等措施,并规范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入场。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及时就近前往医疗机构按规范程序就诊,并主动告知7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二、流行性感冒

近期我市发热门诊流感病例有明显增加,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引起重视,做好预防工作。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在人群中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病毒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部分病例可达39-40℃),伴畏寒、头痛、肌肉或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其他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预防措施:

1.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患病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当前我市流感疫苗预约暂未开始,有需要的市民敬请关注“健康张家港”“张家港疾控”微信公众号,届时我们将推送具体预约时间及方法的相关通告。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3.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4.在流感流行季节,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5.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居家隔离观察,及时就诊,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或外出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

三、食物中毒

气温炎热,细菌滋生活跃,再加上市民外出就餐机会增多,容易发生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生熟交叉污染;食品贮存不当,如熟食品被长时间存放在10℃至60℃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在此温度下的存放时间应小于2小时);在烧制时间不足、烹调前未彻底解冻等原因使食品加工时中心温度未达到70℃;从业人员患有传染病或是带菌者,操作时通过手部接触等方式污染食品;进食未经处理的生食品。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原因。食品原料的食用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或生长环境中,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如蔬菜中农药、猪肝中瘦肉精等;食品中含有天然有毒物质,食品加工过程未去除;食品在加工过程受到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如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用盐使用;食用有毒有害食品,如毒蕈、发芽马铃薯、河豚鱼。

预防措施:

1.选择、使用经安全处理的食品或原料;烹调食品要熟透,保证食品的所有部分的温度至少达到70摄氏度以上;立即食用煮好的食品,食用在常温下已存放4至5小时的食物极不安全。

2.精心储存熟食;彻底再加热熟食品,发现熟食品严重变质时,则应弃去。

3.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在处理食品或进餐前都应把手洗净;保持厨房清洁,制备食品的任何用具的表面必须绝对干净;避免苍蝇、蟑螂类和其它动物接触食物。

4.食用蔬菜时采用“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的安全方法。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和臀等部位的疱疹,病程约为4~8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分泌物及接触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而感染,通常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预防措施:

1.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2.在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3.关注儿童体温变化,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类似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居家观察,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消毒处理。

4.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经常通风换气。

5.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6.针对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接种肠道病毒EV71灭活疫苗来预防。

五、登革热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蚊虫多,是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为5-8天,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程度可从轻度发热到高热不等,同时伴有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面、颈、胸部潮红,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尤其暑期旅游应做好防蚊工作,如在外出旅游、工作期间或返港后出现类似登革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治疗,并向医生陈述蚊虫叮咬史。

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表现为眼刺激症状重,患者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日常生活密切接触、经水传播,最常见的是通过污染有眼分泌物的手,在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毛巾、手帕、脸盆、水等接触眼部间接传播。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不共用毛巾、浴巾、手帕等习惯。

2.流行期间,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要加强管理和消毒。

3.游泳池要加强对泳客的检查。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七、高温中暑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一)中暑先兆。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二)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度以上。

(三)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预防措施:

1.避免正午出行,减少户外停留时间。

2.不要把婴幼儿和儿童单独留在车里。

3.高温户外作业应积极采取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

4.保证足量饮水,不能等渴了再喝,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盐水。

5.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

6.老年人、婴幼儿和儿童、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户外工作者及户外体育运动爱好者等是高温中暑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点击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