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服务 > 专题服务 > 医疗卫生 > 疾病防控

九月健康提示

来源:张家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时间:2022-09-01 17:27:13访问量:字体

九月份我市将迎来白露节气,气候特点表现为白露节气前气温仍维持高温天气,白露节气后天气由热转凉,且日均温差变化大,市民需要注意对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的预防。九月份是学生开学季,同时恰逢中秋佳节,集体用餐和外出聚餐增加,市民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细菌性痢疾的预防。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近期,我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暴发态势,全国多个旅游热地出现本土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仍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不松懈。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继续做好个人健康防护,积极关注并配合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1.近期有本土阳性感染者或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人员来(返)港可通过“今日张家港”APP(来港申报查报登记模块)或“张家港公安微警务”微信公众号(港城防疫模块)提前申报个人疫情防控信息,并积极配合落实核酸检测、健康管理等各项防控措施。

2.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倡导外省(市、区)来(返)港人员,抵达后12小时内进行一次落地核酸检测,3天内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间隔大于24小时),可在高铁站、交通卡口、社区等常态化便民核酸采样点就近进行免费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出来之前,不去或者少去人员密集场所,出行规范佩戴口罩。

3.凡接到核酸检测异常、密接、次密接等任何有关疫情防控协查电话(信息)的来(返)港人员,应第一时间拨打“12345”或“110”如实报告情况,原地等候工作人员前来开展后续防控工作。同时,做好个人防护,不随意外出,不乘坐公共交通,不接触人员。

4.请广大市民继续增强防范意识,非必要不前往有中高风险地区或本土疫情发生的城市,牢记防疫“三件套”、防护“六还要”。前往各类公共场所应积极配合测温、查码(健康码、行程卡)等措施,并规范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入场。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及时就近前往医疗机构按规范程序就诊,并主动告知7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二、流行性感冒

近期我市发热门诊流感病例有明显增加,儿童、孕妇、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引起重视,做好预防工作。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在人群中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病毒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部分病例可达39-40℃),伴畏寒、头痛、肌肉或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其他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

预防措施:

1.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患病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当前我市有四价流感(华兰生物,适用于3周岁及以上人群)、鼻喷流感(长春百克,适用于3周岁-16周岁)、流感裂解(巴斯德,适用于6月龄-3周岁儿童)流感疫苗提供,市民可根据需求在“张家港疾控”“健康张家港”微信公众号预约接种。(具体预约方法点击文章查看→重磅!流感疫苗开始预约啦!)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3.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4.在流感流行季节,避免近距离接触流感样症状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5.出现流感样症状后,应居家隔离观察,及时就诊,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或外出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

三、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食品生熟不分、操作制作过程中交叉污染、食用未烧熟煮透及腐败变质的食品等是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九月份学生开学,又恰逢教师节、中秋佳节,聚餐随之增加,如餐饮业、集体单位食堂忽视食品卫生,食品受到污染极易发生集体性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应加强预防。

预防措施:

1.在外出就餐时应选择具有餐饮服务许可证、就餐环境及管理较好、量化分级管理等级较高的餐饮服务单位就餐。

2.就餐前注意观察食物是否感官异常,不吃腐败变质和未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在无证饭店、路边摊点用餐。

3.进食后发生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并保存好可疑食品样品、呕吐物、消费票据及就诊记录等相关证据。

四、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志贺菌(痢疾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轻型(非典型)病人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典型的病人一般在感染后24-72小时内发病,特征是急性起病,痉挛性腹痛,常伴有发热、呕吐。大便带有粘液、血液和脓液,里急后重症状明显(就是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

菌痢全年都有发生,夏秋季多见。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和工地等人口密度大、集体用餐场所,容易引发疫情。细菌会随着患者粪便排出体外,然后通过污染患者或带菌者的手及日常用品、水、食物、苍蝇等,最后经口再次感染人类。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要洗手,特别是在接触了病人或疑似病人后。

2.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手卫生,勤洗手,有效洗手;婴幼儿的玩具应定期清洁、消毒,避免病菌经玩具造成传播。

3.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干净,不喝生水、不吃变质的食物。食物要煮熟煮透,不生吃贝壳类水产品。

4.食物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生熟食分开,同时注意手卫生,清洗、存放或加工食品时避免交叉污染;注意厨房环境卫生,垃圾做到日产日清,防止苍蝇、蟑螂和其他动物污染食品,餐具及时洗净,有条件的可以定期消毒。

5.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和臀等部位的疱疹,病程约为4~8天;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分泌物及接触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而感染,通常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预防措施:

1.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2.在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3.关注儿童体温变化,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类似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居家观察,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消毒处理。

4.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经常通风换气。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5.目前针对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接种肠道病毒EV71灭活疫苗来预防。   

六、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为5-8天,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程度可从轻度发热到高热不等,同时伴有严重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及皮疹,面、颈、胸部潮红,严重者可因休克或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导致死亡。

本病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尤其去该病高发地区旅游期间应做好防蚊工作,如在旅游、工作或返港后出现类似登革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点击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