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张家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专项规划及区域规划

关于印发张家港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来源:张家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时间:2023-03-21 17:02:00访问量:字体

各医疗卫生单位:

为优化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指导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及我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等,我委制定了《张家港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张家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3月21日        

 (此文件公开发布)




张家港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是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高标准推进“健康张家港”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优化全市医疗资源配置,指导医疗机构建设发展,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和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末各项健康指标和卫生资源现状

(一)健康指标情况

期末,常住人口总数143.2万人,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3.61岁,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儿死亡率1.75‰。本地户籍的粗死亡率为7.36/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致死的主要因素,前六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是危害居民健康和城市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总发病率为461.24/10万。

(二)医疗资源现状

1.医疗机构

期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473家,其中医院45家(综合医院26家、中医医院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专科医院11家、护理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3家;门诊部、医学检验所、健康体检中心等24家;卫生室、诊所、护理站等189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2家(妇幼保健所、红十字血站)。

2.医疗床位

期末,全市核定床位总数8563张,其中公立医院4258张,占总床位数的49.7%;民营医院4305张,占总床位数的50.3%。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5.98张,民营医院千人床位数为3.01张;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362张,占总床位数的15.9%,千人床位数为0.95张;基层医疗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床位2064张,占总床位数的24.1%;儿童床位293张,占总床位数的3.4%,0~14岁儿童千人床位数为1.49张。全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71.8%,其中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2.9%。

(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能力

期末,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较为完整。已形成三级、二级、一级和未定级医院的结构化医院组合;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由区镇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卫生室、诊所形成分级布局;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中妇幼保健所、红十字血站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老年人群形成了老年专科医院、公立医院老年医学科、民营医院医养结合病区、护理院、护理站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港城康复医院、鹿苑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行;全市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2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二级甲等医院6家,医疗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多家医院与长三角知名三甲医院建立专科合作,2个三级公立医院牵头的区域医共体签约落地,分级诊疗体系初步形成;民营医院逐步转向专科特色和规模化发展,成为人民健康保障的重要力量,全市医疗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主要问题及面临形势

(一)主要问题

1.部分区域医疗资源布局仍不均衡。现有医疗资源布局的辐射能力应对城市规划发展以及人口迁移聚集变化仍有不足,城镇之间的资源分布不均衡。未来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将更加集聚,但目前中心城区三级医疗网络还不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功能未能较好发挥;高新区(塘桥镇)作为中心城区发展,现有医疗资源总量仍有缺口;凤凰镇现有医疗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双山岛作为旅游度假组群发展,医疗保障能力偏弱。

2.优质医疗供求矛盾将日趋明显。除常阴沙以外,未来其他区镇将以城市化进行规划建设,城区、城市副中心、重点镇等将进一步形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群众对高品质医疗的新需求将加速增长同时更为多样。当前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普遍不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功能较弱;二级医院专科特色不突出,缺乏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全市高端化、特色化、个性化医疗服务供给不丰富,社会办医方向较单一;三级医院仍在低水平高负荷运转,不利于向更高水平和精细化发展。

3.“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较为松散。围绕“一老一小”和“育龄妇女”的医疗服务体系缺少规模化的权威引领机构,全市缺少1家高水平的妇女儿童医疗机构,缺少1家高水平的老年医院。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及连续性医疗服务发展偏滞后,表现在血液透析服务供给饱和且诊疗环境局促,重病重残后的专业康复医疗供给较少,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延续性管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健康预防体系和临终关怀体系尚未建立等。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够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平战结合”转换应对能力有限。

(二)卫生健康发展趋势

1.战略地位与技术发展升级。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国家及各地方重要战略方向,未来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型诊疗和医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整合运用,必将带来大健康产业的全面升级。

2.健康需求多元变化。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从病有所医全面向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水平健康服务转变,服务供给模式也将全面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高效、安全、舒适的医疗健康服务成为人民追求的目标,健康服务需求也将从诊疗向两端和侧翼延伸,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个性化诊疗需求将大量涌现。

3.公共卫生安全挑战增多。随着极端气候逐渐增多,传染病疫情时有发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战。全市应对重大疫情的医防融合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需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及救治协同的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疫情防控体系。

三、“十四五”期间医疗机构设置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推进卫生健康工作的行动指南,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坚持公益性为主,突出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外引内联、医防融合、平战结合、扬长补短等工作主线,持续提升区域医疗功能及服务优势,着力打造健康中国县域标杆。

(二)规划原则

1.需求导向、健全体系

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积极支持老年、康复、护理、血透和临终关怀等紧缺医疗资源供给和发展。完善体系结构,改进薄弱环节,提升服务能级,为构建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奠定基础,加快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格局。

2.科学布局、公平可及

统筹区域内各类医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公平效率,兼顾公立民营,结合医疗机构服务半径,按照居民需求科学设置医疗机构,促进各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3.盘活存量、提高效率

坚持高质量发展,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原则,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多方向发展引导,根据不同机构情况,采取转型、提质、增量等不同发展方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低效盲目扩张。

4.急慢分治、中西并重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诊疗资源供给,提高诊疗水平,改善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切实加大中医药投入力度,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5.平战结合、前瞻规划

统筹“平时”和“战时”双重需要,提高机构与设施的平战结合、快速转换能力和重症及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统筹日常诊疗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双重需要。

(三)总体目标

建设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

匹配的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质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1.均衡区域医疗资源布局

在全市范围内构建“两核、四极、多点”的医疗资源布局。优化主城区医疗资源布局,市中医医院搬迁到城北区域,与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市高水平诊疗资源的两大“核心”。加大高新区(塘桥镇)和各区镇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力度,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化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东部医疗中心异地新建;提升沿江带的市第五人民医院、市第六人民医院、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综合服务能力;与澳洋医院形成环抱市域的“四极”布局。同时全市每个建制镇(街道)至少设置一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

2.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推动三级医院高水平诊疗技术发展。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深化三级甲等医院内涵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县级研究型医院;澳洋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打造规模领先的社会办医品牌。推动二级及以下医院发展转型。支持区镇二级医院根据辖区人群和病种特点,强化优势专科和特色服务,实现多元化错位发展;支持凤凰镇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支持南丰镇、大新镇人民医院适度增加资源配置,向专科医院转型奠定基础。加强专科医疗资源补给,推动市妇幼保健所“所转院”,在东部医疗中心同步建设妇幼保健院;加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家港医学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建成全市儿科疾病区域诊疗中心;选择1家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增挂“张家港市职业病防治院”牌子;推动南丰镇人民医院转型为二级老年病专科医院。

3.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完善综合性医疗、中医医疗、基层医疗、妇女儿童医疗保健、老年医疗、康复护理、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治、急救医疗、公共卫生等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强扶优、补短补缺、资源整合等措施系统性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加大民营医院支持力度

支持符合规划发展的民营医院易地新建或改扩建。鼓励民营医院以履行社会公益责任为出发点领建医共体,全面融入分级诊疗体系,提升诊疗服务水平。鼓励现有民营医院中专科优势突出的医院转型高品质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迟缓的医院转型护理院、临终关怀等市场需求较大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连锁化医疗机构,提供高端个性化服务。

5.资源要素配置指标

2025年,规划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1405张,其中设置11205张,预留200张。


(四)机构设置与发展

审批权限在苏州市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按照苏州市要求设置。结合全市总体布局规划、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情况,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群众需求、交通等实际,分类确定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发展方向。

1.公立医院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重点发展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消化、感染、儿科、麻醉、影像、病理、检验等临床专科,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十四五”期间,推动市中医医院迁建、东部医疗中心建设等重点项目启动,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启用运行,同时按照“平战转换”要求,设置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区。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和市第六人民医院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分级诊疗目标奠定基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能力建设,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能够提供氧疗、康复等慢性病患者长期管理服务。“十四五”期间,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运行,新建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乐余镇、凤凰镇、永联、北城、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等级中医馆,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康复病区,永联、东城、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创建省社区医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新改扩建,建成甲级村卫生室9家。

3.急救医疗机构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能力建设,启动院前急救分站标准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健全“急救指挥-院前急救-急诊抢救-重症监护-专科救治”五位一体的急救网络。根据省卫生健康委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总体要求,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为主体,开展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同时加大对双山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加强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的120联动,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4.中医医疗机构

全力推进市中医医院按照1000张床位规模的易地新建;新址周边建设市级中医药联合制剂中心,实现集约化中药煎制和中药制剂集中加工,打造共享中药房,提升全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市中医医院新址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研究型医院。

创新基层中医药服务模式,开展等级中医馆创建,改善基层中医药服务区域硬件环境,做“实”中医馆,做“全”中医阁,推动中医药制剂及适宜技术全面融入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

5.儿童医疗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家港医学中心正常运营并稳步提升服务能力,力争2025年达到三级甲等儿童医院诊疗水平(住院床位增加至200床)。全市儿科医疗资源持续得到补充,支持二级医院增加儿科床位、新生儿监护床位、儿童疾病康复床位等。2025年全市儿童床位数达到475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2.5张。

6.老年医疗机构

支持现有老年专科医院和护理院发展,推进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鼓励一级医院和未定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结合全市区镇老龄化发展程度,推动南丰镇人民医院以建设二级老年病专科医院为目标进行升级改造。

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倡导老年友善文化,提供多渠道挂号、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等服务,创造友善的老年人就医环境。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100%,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成率达到100%。

7.精神卫生医疗机构

整合全市精神心理卫生资源,建立以市第四人民医院为核心的精神和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心理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为全市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心理问题人群提供健康保障,同时提供后疫情时代心理疏导服务。按《江苏省“十四五”精神卫生工作规划》要求,2025年全市精神科床位提升至3.7张/万人,市第四人民医院床位数增加到500张,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增设精神专科床位。依托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2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示范机构。50%以上的二级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心理科)门诊,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精神科(心理科)门诊。

8.传染病医疗机构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大传染病救治体系硬件设施投入,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按照传染病医院标准,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区按照“平战转换、一院多用”原则,结合传染病专科医院布局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规划布局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建设标准化、智能化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建设一定数量的隔离病房。

9.民营医疗机构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市场稀缺和具有高端诊疗需求的康复、眼科、临终关怀、血透、护理院、健康体检等专科医疗机构。根据不同级别医院定位和运营情况,推动民营医院差异化发展,澳洋医院筹备建设肿瘤专科大楼,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支持合兴医院、鹿苑医院创成二级乙等综合医院,香山医院创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玉蕙口腔医院和港城康复医院分别创建二级、三级专科医院。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医养结合方向发展,形成体系化服务和连锁化运营,支持澳洋医院三兴分院、西张医院等转型为医养结合医疗机构。按照《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支持诊所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探索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10.其他医疗机构

市妇幼保健所进一步整合全市妇幼资源,提升妇幼健康保健服务能力,按照三级妇幼保健院规划新建。加强市红十字血站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提升服务功能,强化血液安全。优化无偿献血服务硬件环境和流程,全市无偿献血小屋、无偿献血车停放场所布点进一步完善。

科学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灾害等特殊情况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布局,试点分区域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合理遴选若干重大公共空间设施,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站(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预留平战转换接口,落实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制定应急状态下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清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

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医疗机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强化医疗资源配置宏观调控。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目标,与各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保证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二)完善投入机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落实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中医药传承创新、临床研究和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等投入补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分级责任制度,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卫生健康多元化筹资投资机制,引导全社会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

结合医疗事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培养卫生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强化卫生专业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形成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构建与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匹配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强化监督评价

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针对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适度加密实施情况的跟踪频次,及时研究解决监测评估中发现的各项问题。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


附件:张家港市医疗机构床位设置规划汇总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
分享文章到
TOP 打印 关闭
点击收藏
回到顶部